科研星球

评价一本SCI期刊除了IF(影响因子)还可以看什?

SCI外文期刊影响因子(Impact FactorIF)由汤森路透(Thomson Reuters)旗下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)发布,其中SCISCIE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,而SSCI则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。




IF受诟病颇多



IF从产生到今天已有60年,引入国内也有30多年历史。创办期刊,以被SCI收录为荣;发表论文,以发表在高影响力期刊为荣,而且各种荣誉和奖励也纷纷与此挂钩。国内学术圈对此趋之若鹜,疯狂灌水,造成了“SCI现象”。院士李国杰甚至戏称“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(中国人的蠢主意)”。


无独有偶,印度也有“影响因子综合症”,美国则有“影响因子神话”,看来,对IF的追捧是全球科研圈的通病。 




评估期刊的其他指数

批评归批评,但环顾全球,似乎各国官方均普遍认可影响因子评价体系用于科研绩效考核之中(但所占的比重各国不尽相同)。从当权者的角度考虑,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。


然而,仅用IF来评价期刊水平(并非论文水平)确实太过简单,而且造假太容易。JCR肯定也意识到这点,所以不断改进IF的评价细节。比如,开除自引率过高的期刊等等。同时,很多新参数也被创造出来,力图科学公正地评价期刊。在JCR官网,点击最右侧蓝色“Customize Indicators”选项,就能看到它们啦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

其中有两个指标比较重要:Eigenfactor ScoreArticle Influence Score。这两个指标已经使用十年了,与IF不同的是,在计算中把引用该期刊文章的期刊档次也加权进来。引用的期刊档次越高,对指标的贡献就越大。所以,很多小伙伴一直奇怪,为什么很多好杂志自引率很高,但没有被SCI除名呢?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了,因为这两个指数够高啊。人家好期刊上发的文章,肯定喜欢引好杂志的文章,搞不好就引用到自己期刊了,所以出现高自引也很合理。



除了IF以及相关的指标以外,2016128日,爱思唯尔(Elsevier)依托Journal MetricsJM)平台公布了另一个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CiteScore(缩写为CS)总体来说,CS的算法逻辑跟IF类似,但最大的区别是它只计算一份期刊最近3年发表的文章,再统计当年被引用次数。


另外,IFCS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也不同。IF的分子是期刊中所有类型文献的被引次数,而分母则仅计算可被引文献(论文和综述);但CS的分母则为期刊中所有文献。最后,IF的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,而CiteScore则来自Scopus,导致二者计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具体数值来源也不一样。





原则:评估期刊,而不是评估论文



跟评价一个人一样,评价一本杂志也是很难的事情,尤其是想量化地评价,更是难上加难。但在学术数据化的今天,评估又是一件不得不为的事情,毕竟,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强。


但我们必须要谨记的一点是,所有的因子,都仅仅是用来评价杂志的,而不是评价某篇论文,更不能通过所谓影响因子加和值来评价某位研究者的水平。





参考文献

1.顾欢,“标准特征因子”“标准论文影响分值”与SNIP在跨学科评价中的相关性分析,情报杂志,2017368),120-123.

2.曹涧秋,郭少锋,陆启生,论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利用——从JCR指标谈起,高等教育研究学报,2015381),27-32.

3.刘雪立,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,中国科技期刊研究,2012232),185-190.

4.蒋筱,叶春峰,特征因子(EigenfactorTM)与期刊评估,医学信息学杂志,2009309),52-55.

5.阮伟娟,JCR期刊引证指数系统浅析,图书馆工作与研究,201119058-62.


没有账号?